屈原名平,字原;又名正則,字靈均,為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、政治家。傳為湖北秭歸人。屈原出身貴族,且有智慧、有膽識、口才好、又很會寫文章、作詩...等,天才橫溢,學識廣博。二十多歲便受到懷王的重用與信任,而曾任左徒(諫官),因此引起同僚的妒忌。雖然屈原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,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,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,並主張修明法度,選任賢能,只為了要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,因為如此,使楚國一度出現國富兵強、威震諸侯的局面。
但因同僚在楚懷王面前不斷的詆毀和中傷屈原,使懷王對他疏遠起來。楚懷王十五年(西元前304),張儀由秦至楚,以重金收買靳尚、子蘭、鄭袖等人充當內奸,並以“獻商於之地六百里”誘騙懷王,致使齊楚斷交。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,曾兩度向秦出兵,但均遭慘敗。
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,盼齊楚兩國能重修舊好。當他被奉命到齊國辦外交時,被任命為三閭大夫(掌楚國昭、屈、景三姓貴族),但也因遭張儀的陷害與靳尚等人的毀謗,徹底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,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。懷王二十四年,秦楚黃棘之盟,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。屈原也被逐出郢都,流放於漢北,並作《離騷》表明忠貞之心。
懷王死後,頃襄王繼位。 於頃襄王在位時,屈原被召回,但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,屈原輾轉流離於沅、湘二水之間,因感懷局勢動盪、國事不振,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,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,以身殉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在中國歷史上,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,也是大家所公認的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,據《續齊諧記》和《隋書·地理志》載,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。因此後人便將他的忌日訂為傳統節日--「端午節」,以方便紀念和緬懷他。1953年,屈原還被列為世界“四大文化名人”之一,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。此外,屈原的重要著作--《離騷》、《九章》、《天問》...等賦,對後代文學的影響,也是不容忽視的。
|